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说明报告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你还在对写报告感到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说明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说明报告1
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逐步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为了更好地开展这一工作,促进教育网络工作步入正轨,我校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明确教育目的
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是教育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培养他们成为跨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类人才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奠定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二、明确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
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少先队工作计划的安排,在对学生进行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浅显易懂的政治常识教育,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有人民、有祖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感情,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同时,有计划地召开学生家长会,让家长与学校、社会一起,共同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服务、学会创造。教导处、少先队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热爱集体的教育,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教育,良好品格的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三、教育方法和途径
教育网络要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以养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文明习惯为重点和起点,引导学生知事、明理、动情、践行。同时要切实搞好“五爱”教育,并注意挖掘和发挥本地各种德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地相结合,在知事、明理、动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逐步建立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相互联系的有效机制,不断巩固教育成果。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是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和班主任老师日常对学生的品行教育与引导,并结合教学内容,有机地渗透教育内容,使学生知事、明事,长大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社会教育对学生的品行教育有着一定的辅助作用。每学期,我们将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让校外教育队伍对学生开展教育,做到绝大多数学生离校不离教,并利用学校周边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品行有着一定的主导作用,学校除健全家访制度外,每学年家长学校开班一次,每学期召开学生家长会,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适时将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并进行经验交流。
四、教育的领导与制度建设
1、成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组员:
成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工作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组员:全体教师
2、建立健全制度。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网络领导小组会议,每月观看一次爱国主义影片,每学期聘请有关人员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或报告,班主任、科任老师每学期家访学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做到重点学生重点家访。
3、加强校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在我校利用红领巾广播、墙报、板报、读报栏等宣传阵地,努力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五、具体开展的工作
(一)“学校—家庭”一体化教育
1、做好上门家访工作
新接班班主任在接班一学期内对全班学生普遍进行一次家访,所有班主任一学期家访面达100%,每学期结束家访面达80%,科任教师按每学期家访学生人数不少于30%,并有记录。
家访前要作好充分准备,提高家访的质量,家访时既要肯定优点(每次家访前要为学生准备2~3个优点),也要指出不足,同时要有引导学生努力前进方向的具体措施。根据每次家访不同的.目的,可采用不同的家访形式,如:报喜式、慰问式、教育探究式……
通过上门家访,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学习生活的环境,进一步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及爱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施加教育;通过家访也使家长进一步了解孩子在校情况,沟通教师与家长的心灵的桥梁,增进感情,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学效率。
2、进行多种形式的家校联系
(1)电话、书面联系等要做到经常性,学生有进步向家长报喜,学生有问题要采用适当的方式向家长反映,多沟通,少告状。
(2)建立家校联系本,这是家长与教师联系了解学生在校、在家情况的最方便、最及时的一种方法。每周班主任有针对性地选择几位学生,在他的家校联系本上用简短的话,写上该生最近在校的情况,让家长阅读了解后签名留言,及时地采取一致的教育方法。
(3)发放家校联系单,每学期期中检测后,要求全校对每位学生发放期中家校联系单。
(4)每学期末填写成绩报告单,班主任对全班每位学生一学期的情况作全面的评价,写好谈心式评语。
3、建立“家长学校”、“家长会”制度
家庭教育要获得良好成效,家长的教育方法至关重要,而实际上,家长的素质千差万别,这就需要学校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等形成对家长进行指导,使家长具有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庭教育的质量不断提高。
家长会由各班定期召开,一般每学期1~2次。
家长学校由学校统一安排,根据子女年龄特点和学校实际,学校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
家长委员会是使家庭教育更趋于规范性的必要组织机构,要求各班推荐出关心教育事业,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家长2~3名组成家长委员会,每学期活动不少于2次。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说明报告2
一、充分发挥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
〔一〕建立家长委员会。校级家长委员会成员由学校党政领导和学生家长代表5—7人组成,每年调整;同时每个年级也设家长委员会,由级长、班主任及家长代表7—9人组成。机构健全,任务明确,学校负责联络,共同开展工作。
〔二〕召开家长会或举办家长开放日。向家长展示学校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教育成果,向家长介绍学校近、远景规划和当前的教育教学方案,促进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努力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同时值此时机征询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
〔三〕开通“家校联系热线电话〞。班主任老师随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使信息交流及时,在偶发事件发生时,能立即实现家校沟通,使事件得到较好处理。同时,还可通过印发家庭教育学习材料家访、书面联系等形式指导家庭教育。
〔四〕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培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让家长走出教育的误区。由只重视“专家学者型〞转到“多层次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由“重智轻德型〞转到“德才兼备型〞,不能只抓分数,要抓非智力因素;由“溺爱型〞转到“严爱结合型〞,要把溺爱变成“关爱〞。
二、构建学校管理社会参与体系
〔一〕充分运用社会优质人力资源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国防教育、环保教育、法制教育、交通法规教育等正逐步进入课堂,各学校积极在学生家长和周边的企事业单位中挖掘适宜的'师资资源,探索与社会各界实现人力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纷纷组建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充实学校的教学力量,有效拓展了社会教育资源。
〔二〕综合协调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教育文化、城管、公安、交警、卫生、市场监督等部门相互支持、通力协作,形成治理校园及周边秩序的长效机制;街区、村委成立社会文化管理领导小组和监督小组,由家长、教师和社会“五老人员〞担任监督员,形成社会文化监督管理网络,对经营业性歌舞厅、电子游戏机室、网吧、出租书屋等容易诱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经营业主提出具体要求,有效抵抗这些不良场所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三〕开拓教育环境资源
积极开辟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定期到“社区居委会〞、“名牌企业〞、“武警中队〞、“检察院〞等单位及历史文化古迹、人文景观等地参观、学习、调查,指导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政经济、文化、道德现象,评价社会思潮,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学校摆脱教育管理方面孤身奋战的局面。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说明报告3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假设干意见》精神,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整体功能,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网络,搞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多渠道立体教育,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体情况如下:
一、充分认识建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三结合〞教育网络的重要性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不仅是学校的责任,还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社会、家庭环境,公民道德素质,家庭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为未成年人创设良好的社会成长环境和家庭成长环境,不断提高家长素质和教育水平是学校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局部。要求各学校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联系,争取社会和家长的支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发挥社会各方面和家庭教育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做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健全“三结合〞教育网络,发挥综合教育效益
坚持以人为本,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知事、明理、动情、践行。同时搞好“五爱〞教育,并注意挖掘和发挥本地各种德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
学校方面充分发挥学校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建立以学校领导、德育干部、教师和班主任为主体,共青团及学生会负责人共同组成,广阔师生共同参与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要建立和完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机构,办好家长学校,每学期分年级段召开学生家长会,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适时开展家庭教育咨询,组织家长交流育人经验。加强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信息交流,做到资源共享。
三、充分发挥社区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社区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在节庆日、寒暑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健康向上的活动,突出思想道德内涵,寓教于各种有益活动之中,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使青少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接受教育。建立学校与家庭、社区工作协调制度,加强对社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统筹和指导,成立由社区工作者、学校领导、学生家长以及社区居民参加的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协调组织,定期沟通情况,研究工作,组织活动,做到学校、社区、家庭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